自2018年起,公园城市的概念提出已有5年,这些年,各地对于公园城市的建设仅仅停留在量的层面,认为公园数量增多使得绿地率指标上升,公园城市就已建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也在改变。公园不能仅仅作为景观的装饰品,必须要真正地走入人民的生活。如何落实?怎样落实?这不仅仅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更需要学术界、社会、大众、人民等多方面的共同的参与。
本期热点导读精选14篇“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相关论文,内容涵盖最前沿的公园城市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公园城市范例建设的优秀经验案例——如成都、北京,以及公园城市运营管理方面的探索,为目前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经验,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使用和高效能治理提供参考。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王维奇 刘晨晖 陈延菲 张云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背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李云超 李雄 吴岩 王忠杰*
▪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陈明坤 冯黎* 卢奕芸 骆小红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上海市城市公园体系网络结构评价与优化路径/杨莹 刘颂*
▪从“千园之城”到“一园之城”——深圳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编制思路与实践/于光宇 吴素华 黄思涵 黄旭光
▪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邵钰涵 薛贞颖 蒿奕颖 殷雨婷
▪ 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姜芊孜 王广兴 李金煜
▪ 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林广思 李雪丹 茌文秀
摘要:【目的】随着首都减量发展阶段的到来,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即将开启“花园城市”转型。北京市核心区控规提出“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KK体育,西城区的花园城市建设是逐步完善并实现首善之区的必经阶段。【方法/过程】基于2018年至今西城区在落实核心区规划和城市精细化治理 2 方面的成效,结合区域特色,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系统地探索首都核心区花园城市创建路径。【结果/结论】围绕西城区的功能定位、绿色资源、百姓生活等方面,初步探索出“塑造大国形象核心精华”“提高特色功能区感知度”“打造优美舒适出行环境”“丰富绿色空间畅游体验”“强化城市生态韧性本底”“建设绿色数字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共建体系”7项重点任务,为实现西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陈朝晖,李帅,林宛婷 .首善之谋:北京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J] .风景园林,2023,30(11):21-27.
摘要:【目的】城市绿地开放共享是源于人民生活方式和休闲运动方式改变的深刻变革,落脚于服务公园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宏观思维和细节考量,没有充分发挥公园开放共享的最大价值,因此科学系统总结其核心要义并提出科学路径,对于各地政府的落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总结当前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各阶段所产生的问题,系统提出公园城市目标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归纳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三大核心要义,即有温度的开放共享、有深度的开放共享和有维度的开放共享。同时从要义出发,分别从公园空间体系、产业、管理参与3个方面提出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路径。【结果/结论】为全国各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使用和高效能治理KK体育,以及实现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公园城市;开放共享;核心要义;人民需求;城市业态;公众参与;科学路径
王维奇,刘晨晖,陈延菲,张云路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J] .风景园林,2023,30(11):28-34.
摘要:【目的】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视角,厘清高速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路径,分析当前公园绿地建设的可行模式,以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梳理了高速城镇化阶段的以地融资路径和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专项债融资路径的制度演变及公园绿地建设特点,并以2015—2020年成都市有关公园绿地建设专项债的发行文件为例,分析以地融资路径和专项债融资路径下公园绿地的建设差异及公园城市理念的适应性园林景观,分析公园城市理念下“场景营城、五态协同”策略与专项债融资路径的关系。【结果】1)以地融资路径与高速城镇化阶段相适应,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主导权,城市公园绿地随之高速增长。2)专项债融资路径是中央应对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制度设计,本质上反映了对既有的、相对粗放的土地开发方式的认知深化,要求以更加精细化的模式对土地开发的长期经济效益进行预先安排和评估。3)专项债融资路径对公园绿地建设提出“项目自身平衡、长期多元偿债、项目捆绑实施、土地溢价偿债”的内在要求。4)公园城市建设理念要求进一步优化土地开发模式,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水平,增强城市的区域竞争能力,与专项债融资路径需要核算长期收支平衡的思路高度匹配。5)“场景营城、五态协同”策略将公园绿地从城市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转变为城市发展的绿色触媒,进一步释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公园城市理念及建设策略推动了公园绿地在生态、形态、仪态、业态和活态方面的转变,提升了自身“造血”能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与融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转化KK体育,适应当前的发展阶段,与专项债融资路径的特点和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是响应专项债融资路径及未来可能采用的其他新融资路径的有效抓手。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公园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地方政府专项债
李云超,李雄KK体育,吴岩,王忠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背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J] .风景园林,2023,30(11):35-43.
摘要:【目的】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花木之城,在“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挖掘花木诗词中的植物资源,提炼花木景观意境园林景观,对彰显成都花木诗词文化底蕴,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文本挖掘分析软件 RostCM6,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326首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挖掘成都历史经典花木种类,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对花木诗词中的植物景观意境进行解析。【结果】成都花木诗词文本呈现出8个类簇,可归纳为梅林花海、海棠满园、牡丹花州、锦城芙蓉、蜀柳笼堤、绿竹绕宅、桃英逐水、翠柏掩寺8类植物景观意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表达路径:1)加强特色花木品种应用,延续花重锦城诗意画卷;2)探索花木诗词形意表达,增强公园城市诗意氛围。【结论】提供了“花木诗词文本分析—景观意向提炼—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为公园城市植物景观场景营建提供了指引。
陈明坤,冯黎,卢奕芸,骆小红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J] .风景园林,2023,30(11):44-50.
摘要:【目的】在建设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城市公园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城市公园体系往往重点关注公园的类型全面性和规模承载力,对居民多元、复杂的需求重视程度不够,供需矛盾突出。考虑供需关系的城市公园体系网络结构分析,能够识别具有重要功能的关键节点,实现公共资源的精准配置,可为城市公园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城市公园与居民的供需关系为基础,构建上海城市公园体系社会网络模型,并对其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上海市城市公园重要网络节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征,且公园网络层级与公园等级存在错配。【结论】提出关注特定群体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公园密度、提升服务水平,合理定位功能、优化公园配置等措施;发现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为推动城市公园体系均衡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杨莹,刘颂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上海市城市公园体系网络结构评价与优化路径[J] .风景园林,2023,30(11):51-58.
摘要:【目的】作为一座迈入存量发展与精细治理时代的超大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为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提供了试验对象,亟须总结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经验,以充实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方法】由《深圳市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出发,从“规划—建设—管理”3个层面,在回顾深圳城市与公园发展的历程和研判当下深圳公园建设的核心挑战的基础上,立足深圳本土特征、市民需求和实施短板,梳理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圳路径。【结果】明确了规划手段在传统和现实层面对于深圳公园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在对标全球先进城市的基础上,延续规划示范性、统筹空间建设“一张蓝图”、构建管理实施行动纲领的总体编制思路,分析了深圳在生态治理、场景营造、城市运营、建设管理、公众参与5个核心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展示了《深圳市公园城市规划纲要》在形成共识、构建城市山海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和推动绿色经济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结论】《深圳市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使深圳切实推进了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通过纲领式规划推动超大高密度城市的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为未来中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引。
于光宇,吴素华,黄思涵,黄旭光 .从“千园之城”到“一园之城”:深圳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编制思路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23,30(4):69-77.
摘要: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愈发重视景观所能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以往视觉环境特征主导的城市公园营造方法难以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视觉和听觉作为人们最主要的环境信息感知途径,探索二者与景观体验之间的关系可为优化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新的视角。研究选取了视景感知、声景感知、声源感知和公园功能特征4个维度共计13项指标,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都环城生态区内3类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进行评价,探索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公园主导功能特征与其视景、声景协调时,呈现的总体评价结果相对较好,且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均不相同。研究在揭示案例公园视听感知品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视听交互影响间接提升公园景观体验的思路,为优化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灵活策略。
邵钰涵,薛贞颖,蒿奕颖,殷雨婷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9):26-32.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纽带,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不同使用者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对优化公园设计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利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济南市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城市公园文化服务的感知。从公众感知结果来看,主城区城市公园的教育和知识、文化遗产、社会关系与场所感应重点提升,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文化服务的感知具有明显差异;从不同类型公园的感知结果来看,综合公园的满意度均值略低于重要性均值,专类公园的满意度均值高于重要性均值,各类型的公园都有低满意度的文化服务。基于此,针对公众感知结果中满意度较低的服务和各类型公园的薄弱项分别提出了文化服务提升策略。研究表明:公众感知研究能够对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进行有益补充,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和易操作性。
姜芊孜,王广兴,李金煜 .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2):127-133.
摘要:城市公园存在较为明显的游憩使用分异,的游憩机会及游憩体验得不到保障。为了实现公园游憩的景观公正,包容性设计理念逐渐受到关注。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与分析引入设计排斥的概念,对包容性设计的内涵、对象及目标做进一步界定,认为包容性设计即通过抵抗设计排斥来解决城市公园的游憩不公正问题。其次,分析被动排斥与主动排斥的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指出包容性包括游憩者外在使用需求的包容及内在心理感知的包容。最后,基于对包容性内涵的理解,指出包容性设计的研究视角应关注各类游憩者的能力及使用需求差异、群体间使用需求的重叠与冲突、游憩者对场地的使用方式及积极的情感体验,重点设计出适合各类群体的多样化空间、促进有序社会交往的共享空间,并借助通用设计方法与场所依恋理论提升游憩者对场地的场所认同感。
周兆森,林广思 .抵抗设计排斥的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理论[J] .风景园林,2021,28(5):36-41.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研究和实践对象正在由传统绿地向多元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转变,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将成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综合研判学科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规划与地理、景观生态、物质空间、量化分析维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研究进行概述,进而提出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公共空间研究谱系。通过系统梳理60年来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学术成果与最新进展,有助于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脉络及价值,完善现有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架构。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热点,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值得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学科壁垒需要突破,应基于城市语境审视公共空间,挖掘更多空间现象背后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城市;公共性;可达公平;公共健康;环境行为;时空大数据
徐宁 .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 .风景园林,2021,28(4):52-57.
摘要:近年来公园城市开始成为高品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KK体育,通过对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并结合福田公园城区规划的项目实践,探讨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福田区以建设“公园里的中心城区”作为总体愿景,创新性地提出2个层次目标,分别是以绿为底构建公园城区活力网络,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以人为本让公园融入城市生活,从“空间营造”到“场景塑造”。通过强化连接、城园融合、活力提升三大策略落实福田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为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城市;中心城区;福田区;公园活力区;公园社区;深圳
殷学文,于光宇 .公园里的中心城区:福田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 .风景园林,2020,27(10):27-31.
摘要: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陈筝,孟钰 .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J] .风景园林,2020,27(9):50-56.
摘要: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林广思,李雪丹,茌文秀 .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19,26(6):72-78.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人们提供散步漫游、休憩交往场所的重要作用,其内部慢行系统的研究对提升城市公园整体景观品质和游览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城市公园慢行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选线和设计两大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园慢行系统的构建。最后以黄山市滨江游园慢行系统为例,对其内部慢行系统的选线规划、景观规划和细节设计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指导和借鉴。
杨云峰,王娟,吴祎欢 .城市公园中慢行系统的选线与设计研究[J] .风景园林,2019,26(6):79-84.
LA访谈 当代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与挑战——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前任主席詹姆斯·海特教授专访
LA专题 陈朝晖 李帅 林宛婷 首善之谋:北京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LA专题 王维奇 刘晨晖 陈延菲 张云路 公园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
LA专题 李云超 李雄 吴岩 王忠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演变背景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