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暮色四合,“咿咿呀呀”的唱曲声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香雪海园传出,吸引了学生驻足聆听。
十月初的南大校园,秋意浓浓。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的老师同学们正在排练昆曲《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三出折子戏——《牡丹亭·游园》《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继9月27日晚校园首场实景昆曲演出成功举办后,曲社成员们备受鼓舞,晚间相约在香雪海园练曲,为接下来的系列演出做准备。
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着扎实的根脉和醇厚的积淀,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下求索园林景观、创新发展,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南京大学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昆曲艺术引进校园,以传唱的方式发扬优秀传统戏曲所蕴含的厚重底蕴,用声情并茂的演绎展现昆曲的魅力,彰显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
香雪海园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苏州楼旁,由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捐建,是首次把苏州古典园林文化精髓和“香雪海”历史人文景观引入国内高校的尝试。园内设“梅海”“梅诗”“流芳”三大景区,共28处景点。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循着唱词声,我们走进休息区,映入眼帘的是演员们紧张、忙碌的扮戏情景。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走到一位演员身边,许莉莉介绍道:“他原来是我给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里的一个学生,上了这门课后被昆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介绍他来昆曲研习社继续学习。”
9月27日,南京大学首场实景昆曲演出在香雪海园拉开序幕。演出由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的师生合作完成。
晚上七点活动正式开始,不到六点半,观众席已经陆陆续续来了好多学生。此次演出学校特别邀请了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代表,海内外青年齐聚一堂、共享团圆。
月色朦胧,光影点点,虫鸣阵阵,演员们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依次出场,从对岸的廊桥向舞台中央缓缓移动。伴随着一袭桂花香,隔着一池清泓,同学们沉浸在剧中角色塑造的时空场,如在画中游,似梦、似幻、似实KK体育、似真,一步一景,妙不可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句唱词恰好言说了在场人的心声。
“因为来得早,我站在了最佳观影区,演员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有一种特别强的代入感。”雷清元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本科生,“我从小就很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时候还会跟着爷爷学唱秦腔,现在像秦腔、昆曲一类的传统曲艺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传唱。”
苏式园林和昆曲文化天然适配。在园林里演昆曲,苏州昆剧院曾有过先例,其在剧团旁专门开辟一块地,修建了造价不菲的园林作为昆曲的演出场地园林景观。而“园林+昆曲”的组合亮相方式,2003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拍摄宣传画已经做出了尝试。他们在苏州的留园、沧浪亭等名园取景,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苏州昆剧院也借鉴了这种实景演出的形式。园林本身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南大中文系的戏曲专业也有百年历史,昆曲研习社坚持唱曲、教学不间断,二者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在园林表演和欣赏戏剧都是一种怡情和放松,不需要正襟危坐,可以边走边看,而且在室外演出动静也更大,更有利于达到对昆曲的宣传推广效果。真是一举两得!”许莉莉给介绍道。
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KK体育,是国内高校昆曲社中堪称历史最悠久的曲社之一。其唱曲传统,可追溯至1922年,国文系主任陈中凡聘请曲学大师吴梅到学校任教。吴梅不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度曲,还率领弟子们外出游赏唱曲自乐。30年代,吴梅曾邀在南京求学的顾传玠每周为学生拍曲教唱,亲自司笛。习曲的学生有程千帆、沈祖棻、高明等。1939年吴梅过世后,其弟子卢前继续授业;1951年卢前过世后中断。1957年,陈中凡招收吴新雷为副博士研究生,聘请曲师专为其拍曲。同时,聘请钱南扬来南大任教。3月,由陈中凡教授倡议设立南京大学昆曲社,恢复已故曲学大师吴梅于二、三十年代在学校传唱昆曲的传统KK体育。
1979年始,南大中文系以全年开设昆曲课的形式,恢复唱曲活动。数十年来,钱南扬、吴白匋、吴新雷、俞为民等教授指导的戏曲史研究生,以昆曲为必修课。长期聘请朱继云为曲师。百年来,曲社薪火相传,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教学与实践活动也仍在师生们的自觉传承中延续,未曾中断。2006年,文学院解玉峰教授将曲社定名为“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使得社员除日常昆曲课外,亦有专门的曲聚切磋唱曲。一直以来,曲社中那些成长为南大教师者,以及毕业后定居南京的校友,是曲社里长期稳定的社员。继朱继云后,由许莉莉老师在学校任教研究生课程,同时在全校开设通识课传播昆曲文化。
社员中不乏能彩爨者。1936年暑假陈中凡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时,曾演过《小宴》,饰唐明皇。吴新雷教授亦能粉墨登场,有《天官赐福》剧照。其学生张进曾演《游园》。2004年以来,在徐雪珍的教学与指导下,社员曾学习和演出《惊梦》《琴挑》《上路》《寻梦》《思凡》《借茶》《幽媾》等戏。
以昆曲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既能丰富大学的文化形态,又能在一定程度重塑大学社区中成员们的文化心态,构筑起新型的大学文化生态。
“我们曲社的成员还蛮多元的,有在校教师,有在校学生。”许莉莉和我们谈起曲社的成员构成情况,“老师们来自好几个院系,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在社里习曲,毕业后留校任教,学习年数长,功夫下得深,完全可以教学生。也有毕业后仍然经常回曲社参加活动。”
今年5月,南京大学联合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举办了“南京大学121周年校庆昆曲周”系列活动。昆曲周由“大师讲座”、“户外昆曲专场”和“经典折子戏导赏”三部分组成。
5月24日,艺术学院邀请到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林为林进行了“昆曲之美”艺术讲座。林为林从昆曲的文学性、音乐性、程式性、虚拟性等四个维度KK体育,围绕“表演与理论”“表演与角色”“戏曲与戏曲改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25日晚,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新生学院、高研院南大-伯大-凤凰莎士比亚(中国)中心共同主办的昆曲周首场演出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大楼前成功举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南京大学昆曲研究中心副主任施夏明先生表演了经典剧目《占花魁·湖楼》和《玉簪记·偷诗》,这是他荣获第三十一届梅花奖后的首场公开演出。
昆曲周活动向广大师生们呈现了婉约典雅的南昆风华,昆曲艺术家们以昆曲艺术的行当之美,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对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境界、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等具有引领作用。
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KK体育。高校该如何守护中华文化之根,留住古老的文化基因?许莉莉认为,昆曲传承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更需要人们主动和发自真心地传承,坚守初心的传承才是最有价值的传承。南京大学作为全国高校研究、传承昆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在昆曲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展昆曲创新、昆曲传承与昆曲教学等工作,力争使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KK体育KK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