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按照《武汉长江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以下简称《新区规划》),到2035年园林景观,长江新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生态园林新区。
8月18日,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解读《新区规划》表示,长江新区将以绿色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以更高标准打造大美之城。
《新区规划》凸显“枕湖依江、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打造全域公园体系,促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形成城水共生的发展愿景。
依据《新区规划》,长江新区将构建“一带一楔多廊、一心两水多湖”的生态空间格局。其中,“一带”指长江(张公堤—倒水河口)和沿线滩涂构成的长江生态带;“一楔”指武湖生态绿楔;“多廊”指长江和武湖之间的多条通江达湖生态廊道;“一心”指以武湖为核心打造武湖生态绿心;“两水”指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倒水河和滠水河;“多湖”指武湖、草湖、汤湖、胜家海、项家汊、朱家湖、柴泊湖、陶家大湖、鄢家湖、安汊湖和汪湖汊等湖泊。
按照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长江新区将构建十字生态轴园林景观。一为滨江活力轴KK体育,复合商务、商业、文化、创意等多元功能的新区东西向发展主轴;二为中央山水轴,链接木兰山、武湖、长江和天兴洲的南北向山水轴。
到2027年,长江新区基本构建新区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推进碧湖绿心、翠绿环绕规划建设和绿道系统建设,整合近郊绿色生态资源,主要公园串联成环,形成布局均衡的全域公园体系;以蓝绿交织的双脉网络,基本建成独具特色的长江新区生态景观格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KK体育,长江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城园共融,构建充满活力的多元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汤诚表示,五级全域公园体系将是长江新区建设大美之城的一大亮点。
按照《新区规划》,长江新区将构建郊野公园、专类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五级公园体系。
郊野公园,主要是湿地类、文化类、农业类三大类。这些公园主要位于中心城区边缘,具有较大规模、自然条件良好,并以农田山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基础。比如,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建设的鸡公程遗址公园,依托湿地建设的武湖东郊野公园以及依托农田、苗圃等建设的仓埠郊野公园等。
专类公园,主要是江滩类、儿童体育类、铁路文化类、滨水类四类特色鲜明、多元主题公园,通过不同游憩主题的策划,以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公园需求。如府河滨河公园、滠水河公园、泵站河公园、长河公园、朱家湖公园、陶家大湖公园等。
综合公园,主要是指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内容丰富,适合开展游览、休憩、科普、文化、健身、儿童游戏等多种活动的公园。其中,市级综合公园有朱家河西公园、上汤湖公园、柴泊湖公园等。
社区公园KK体育,主要是满足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侧重开展儿童游乐、老人休憩健身活动的公园。这批公园主要服务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生活圈。
口袋公园,主要是规模较小、形状多样,方便周边居民和工作人群就近使用,具有休闲游憩功能和简单游憩服务设施,兼具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的公园绿地。口袋公园将选址闲置地、腾退地、边角地等区域,服务半径200米,主要分为生活服务型、城市风貌型、都市文化型三类。
“绿道是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的有效载体”,汤诚介绍,长江新区规划打造“游憩型区域绿道、功能型城市绿道、连通型社区绿道”绿道体系,融入武汉市域绿道体系,向北连接木兰景区,向西连接主城绿道,向南连接东湖绿道,向东连接涨渡湖、道观河等优势景观资源,依托城市格局与历史人文资源,规划建设绿道约300公里,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主题绿道布局网络。
游憩型区域绿道选线东临倒水河,西接武湖湿地,南至周铺中学KK体育,北至江家咀。结合滠水、倒水河以及长江的滨水绿化带,依托武湖、草湖湿地和生态郊野公园等区域生态资源要素,打造区域风景游憩型绿道。此外,发挥农田的生态功能,产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体验型的郊野游憩型绿道。
功能型城市绿道结合城市主干道布置,衔接游憩型区域绿道,形成骨架绿道网络,串联各片区中心的公共开敞空间、文化空间等特色节点,形成高品质的开放空间体系,提供趣味性强的高品质休闲体验空间。
连通型社区绿道在各片区内形成慢行系统的微小循环,强化绿道的系统性建构,满足人们日常交通出行、休闲散步、跑步健身、商业休闲活动等日常公共活动需求,形成大众日常公共活动网络。
今后,绿道犹如绿色脉络串联起长江新区大大小小的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不仅有助于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还能让绿色低碳融入日常生活,市民在家门口尽享自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