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今年的六月,与往年格外不同。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也开启了“苏州古典园林 世界遗产月”系列宣传活动,从6月10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6月28日的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多彩活动贯穿整个六月。
苏州园林,是“最江南”中的一份诗意、一种生活,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文化的“博物志”,是西方世界探寻东方哲学的一个窗口。作为苏州最具标识的核心品牌与城市名片,苏州园林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十数年来,苏州以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为纲,以保护苏州园林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建立了苏州园林名录保护体系,开启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新时代。今年4月底,苏州市园林绿化局遗产监管处、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会同亚太世遗苏州中心等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苏州园林名录》中的108座园林展开专题调研,将苏州园林活化利用的核心内容一一梳理。
晚春时节的苏州园林,一如陈从周笔下描述的那样,“山必古,水必疏,草木华滋,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千百年来,苍松翠竹、清风明月,佳客也好、故人也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活范本从未改变。被誉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与心灵寓所的苏州园林,在岁月更新中魅力不减,不仅传递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更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
5月6日,来自山西晋祠博物馆的唐碑拓片展在苏州园林博物馆火热开展,许多园林爱好者闻风而动,不仅现场观展还报名参加了后续的专题讲座,围绕中原大地上的唐碑和江南腹地园林里的书条石展开讨论。而另一边,晋祠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张引,为观众讲解完展览,却对记者赞起了园林的精致。亭台楼阁的错落有致,流水花木的盎然春意,都让她“好喜欢”,甚至原本烦恼的落雨天气,也因为在园林里变得格外舒适了。
南北差异的新鲜感,或许是外地人喜欢园林的原因之一,而久润苏式生活的苏州人,却是实打实对园林爱到骨子里。2021年6月,一场云集30位国内外艺术家的艺术装置展“艺术与遗产新解构”在耦园启幕,艺术家们将自己对遗产、对园林的理解,借助园林这一特殊平台传递给大众。在讨论环节,面对游客提出“园林是否都一样”的话题,多位市民现场解读苏州园林的“各美其美”,赢得阵阵掌声。
园林是一样的吗?是一样的,都有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四大要素;园林又座座不同、特色各异,每座都有自己的故事。2015年首批《苏州园林名录》公布,苏州市区33处古典园林入选,除了蜚声海内外的9处“世遗园林”,柴园、遂园、可园等一批重修、在修的公有和个人所有的园林也重回大众视线。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又有75座园林先后纳入《苏州园林名录》,共计108处。苏州建成了苏州园林名录保护体系,开启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新时代。与此同时,1949年以来第三次大规模的古典园林保护修复工作拉开,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数千年的园林文脉在修复保护中得以延续。2019年,“苏州园林可园修复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大奖杰出奖,这是国内古典园林修复项目首次获奖,也是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获得的由政府间国际组织颁发的最高奖项。
文脉赓续,是中华文明绵延的见证。见过园林破损时的样子,修复后的美好自然更值得珍惜。近年来,由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实施开展的世界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研究工作扎实推进、有条不紊。“我们每年都要完成世遗园林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测评,摸清9座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338处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中心主任朱海俊介绍,中心系统开展世界遗产园林经典景观保护的监测研究,包括对古典园林保护修缮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测,水土环境、植物病虫害等专项监测,为园林遗产管理单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每年定期开展对108座“名录园林”的行业监管、巡视,“目前,我们还在不断推进实施《苏州市苏州园林分类保护管理办法》,细化加强对苏州园林的分类管理。”朱海俊说。
杜丽娘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曾几何时,人们到园林里寻梦,看文化遗产,思古人行迹,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文化遗产是来自历史的歌唱,而科技创新又如时光机,拉近了山水相隔的距离。
2017年,拙政园在北门文创区推出了VR(虚拟现实)体验馆,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梦回五百年前,化身御史嘉宾体验古代文人墨客的园林生活,在VR里游船荡漾荷间,清风拂面,心也跟着荡漾起来。一时间,不在主景区的VR馆前,游客常常排起长队,只为那15分钟的体验,梦一回姑苏风华。VR技术赋予了古典园林新的艺术表现。
三年后,一场穿越500年的时空邀约又从拙政园发出,“拙政问雅”全新夜游项目启动,点燃了园林夜游的时代火焰。仲夏夜,游人们从拙政园“李宅八景”的“青藤园冶”开始,缓步迈入现代科技还原下16世纪的锦绣苏州。在这里,拙政园的文化元素、古老故事,甚至苏州古典园林的故事,都一一从眼前的景致后面走了出来,走到了游人面前,园林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园林的各美其美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VR、夜游,只是“数字园林”建设中数字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根据市委、kk体育入口市政府“要把每一座园林数字化,数字化的程度要能看到每一个园林的匾、每一副对联、每一根木雕”的指示要求,苏州市园林绿化局不断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包括全景数字模型、建筑数字模型、数字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阶段性成果显著。比如,可视化打造了苏州园林全景数字模型,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高精度构建了苏州园林建筑信息模型,可应用于遗产教育与课堂教学;拥翠山庄、一榭园等33处园林建成了古建筑和假山的数字模型,细致呈现匾额、楹联、木雕等要素,部分古建筑实现了结构三维呈现和虚拟拆解,高精度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并为完善园林遗产监测手段、数字化展示方式奠定了基础,用科技传承园林古建筑营造技艺。
百余座园林中,听枫园、南半园、陶氏花园、师俭园、鹤园、双塔影园等一批小众古典园林也实现了三维虚拟全景VR,为人们“云游”苏州古典园林提供了更多展品;虎丘等园林景区还尝试推出了园林数字藏品并上线销售,将园林遗产要素转化为数字文化产品,增加苏州园林在元宇宙空间的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园林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我们不断向社会发布数字园林全景游、园林夜游数字化等建设成果,以实现数字园林资源在线共享。”市园林绿化局遗产监管处处长钱宇澄说,为缩小与当代创新文旅产品的差距,围绕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相关部门对数字技术在园林遗产中的运用、探索仍在不断深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亦是一座城市的时代IP。那些极具特色与内涵的历史遗迹,在人们的保护与利用下,成为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时代的浪潮中历久弥新。就如座座苏州园林,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穿越时光,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为城市文明增添了丰厚的底色。
人们都说苏城园林遍地,比园林更多的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思的园林元素和园林所蕴含的生活理念。苏州园林融建筑、kk体育入口文学、书画、戏曲、园艺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历史、文化、艺术与时代功能的叠加,既构成了她厚重的文化肌理,也为她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天然条件。园林与生活的结合,首先就突出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和公益属性,展现着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整体观与大局观。目前在苏州现有的百余座文化展示馆中,很多都是以苏州园林为文化展品的空间载体,而园林本身又是独具魅力的文化展示元素,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如柴园与苏州教育博物馆、天香小筑与苏州图书馆、忠王府与苏州博物馆等。而成为社区活动中心和现代住宅的实践也不断出现,盛家浜的陶氏花园、常熟的松梅小圃都辟为社区活动场所,供居民休闲游憩,丰富着园林作为街区开放空间的社会价值。
苏州园林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社会团体、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国有类型的园林管理单位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社会团体、个人愿意以多种形式将园林向社会开放,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投入、多元利用、以园养园等模式,促进园林得到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位于古城大石头巷的南半园,经苏州创元集团投资修复,计划未来打造成文旅融合项目。私家园林墨客园,作为一处可以入住的园林,结合会务、雅集等活动的举办,已然成为平江历史街区的一处热门打卡点。同时,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公众参与也为园林活化注入新的力量。2021年,苏州园林志愿者总社成立,并面向社会招募园林文化宣讲员培训,经过96个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志愿者们已在园林景区的公益讲解、摄影、宣教等重要岗位发挥社会力量。
“沧浪亭下草木深,我家住在园林城”,是苏州人的生活注脚,也是众多园林爱好者的无尽情怀。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本质是为了让人民享受更多遗产保护成果,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加强苏州园林保护传承,让苏州园林滋润美好生活亦是如此。如今的苏州园林,依然是富有声境、画境和意境的理想人居环境,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智慧,仍影响着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和人民生活。在苏州的“公园城市”建设中,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又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中因地制宜推进“园林外移”的举措,就不断凸显着“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城市特色。